“一个毽儿,踢两半儿,打花鼓,绕花线儿。里踢外拐,八仙过海,九十九,一百……”这熟悉的儿歌,是我们小时候踢毽儿时,一边踢一边唱的,这儿歌就是踢毽儿的节拍器。
旧时的北京,不论在四合院内,还是在胡同里,或学校的操场上,都可以看到孩子们踢毽儿的身影,和这首响亮的伴奏儿歌。我上小学时,这是课间休息最常见的一种休闲健身游戏。占地面积小,有块空地儿就能玩儿,毽儿都是孩子自己做,我们管这个叫“庖毽儿”。那时住平房,家里都养鸡,用的材料就现成了,在鸡窝、院子里都能捡到鸡毛,实在捡不到就从鸡身上拔几根。听说从活鸡身上拔下的毛做成的毽儿好踢,也不知有什么道理。那时铜钱儿虽已不当货币用了,但很好找到。用一块软皮条或结实的布,中间剪一小洞,把它蒙在两枚铜钱儿上,从背面将两头从小洞和铜钱方孔中拽出,毽托儿就做好了,有的中间插段儿鹅毛管,将五颜六色的鸡毛塞在里面,把两侧的布头裹紧,用小线儿绑结实就行。但大部分都省去插鹅毛管,直接捆好就齐活了。虽说工艺简单,但颜色的搭配,长毛短毛的组合成形状,也能让伙伴们评价一番。公认好看的,也得且显摆呢!记得我做的,很少有人夸,而且踢几次就散了架,再换几根鸡毛,捆紧点儿,就又有的玩儿了。
孩子都是心灵手巧,动作灵活,在踢毽儿时,可以玩儿出很多花样。用脚尖、脚两侧、脚后跟,简直那毽儿就像长在脚上,这就是所谓的“里踢外拐,八仙过海”。各人有各人的绝活儿。有的单个踢比多少,有的几个人踢你来我住,用什么姿势的都有,一玩儿起来真是不亦乐乎。清代有首诗描写道:“杨柳抽青复陨黄,儿童镇日聚如狂。空钟放罢寒冬近,又见围喧踢毽场。”
踢毽儿起源于汉代,盛行于六朝、隋、唐及后来的诸多朝代。宋朝在《事物记源》一书中,对踢毽儿有较详细的记载:“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,装以鸡羽,呼为毽子,三四成群走踢。有里外兼、抢背、耸膝、佛顶珠等各色。”
到清朝末年,民间已达到鼎盛期,不仅用来锻炼身体,作为养生的方法之一,是和书画、下棋、放风筝、养花鸟、唱京戏等相提并论的。
现在公园里经常看到一些退休的老年人,五六个人围成一个圈子,毽子踢得就像传球一样。这位大叔用脚面踢过去,对面大婶一背身儿,用脚底又传给下一位,旁边的大爷用脚帮子一甩又踢给对方,个个身手矫健,动作灵活,真是身心愉悦啊!我猜想他们小时候一定是踢毽儿的能手。
改革开放以后,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,1987年国家毽球协会成立,制定了各项竞赛规则,把儿童的游戏发展成了正式的体育项目。现在的毽儿,在小商品市场都可以买到,底托有橡胶,小铁片等,上面有羽毛的、有绒线的等等,价格便宜,颜色鲜艳,真是太方便了。在国家重视的大环境下,我多么希望在街巷、小区、操场上,看到更多的兜里揣着毽儿,有空儿随时就踢的孩子们。
北京拿铁酒吧 北京亲子餐厅 北京infusion room酒吧 北京大跃啤酒 老北京胡同游交通 老北京胡同游介绍 老北京胡同游攻略 北京糖果俱乐部 文化 京味文化
更多在没有手机的年代,老北京人喜欢玩这个游戏相关问题
问题:北京欢乐谷夜间游玩项目
回答:只能在“北京自然博物馆官网”或关注微信公众号提前进行预约。帮到您,请点采纳! 详情 >
问题:西山公园适合三岁宝宝玩吗?有没有游戏设施?
回答:不能,时间太紧啦,既然玩就别这么赶 详情 >
问题:首都博物馆和中国国家博物馆哪个值得看
回答:紧凑些其实这些景点3天就可以了,可以选择第一天天安门,毛主席纪念堂,故宫,第二天雍和宫,圆明园,第三天长城。宽松的话,第一天天安门,毛主席纪念堂,雍和宫,第二天故宫,第三天圆明园,第四天长城。第五天就再逛逛其他感兴趣的地方吧。 详情 >
问题:我下午一点到北京南站,晚上入住海淀区橙色年代小区,请问下午在哪个景点玩比较顺路,怎么坐车?
回答:西站下,动车组列车运行全部由北京西站下车的 详情 >
问题:请问北京欢乐谷通票都包括哪些大型游戏项目?
回答:根据天气情况,分室内室外。室内景点主要是博物馆和商场,一个逛一个买,选择几个最感兴趣的确定路线。室外景点又分市中心,老北京的故宫天坛胡同游,以及市郊的颐和园十三陵长城。大概就这些。 详情 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