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6年,区第一图书馆在紫禁城外、中南海边的一座传统的四合院内诞生了。63年过去,它声名不显,但它所获荣誉颇多,一级图书馆、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、全国阅读示范基地……
如今,区第一图书馆无论是软硬件设施,还是服务的内容与范围,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实现了从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化图书馆的历史性跨越。从传统跨越到现代,区第一图书馆这63年的历程,今天,就让我们一起来系统了解一下吧!
历史沿革
创建区第一图书馆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北京市立图书馆西单分馆和1958年成立的北京市西四区图书馆,1958年,因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,西单区图书馆改称西城区第一图书馆,西四区图书馆改称西城区第二图书馆。
1959年初,两馆合并为西城区图书馆。到1965年底,共有藏书25万册件,年借阅11.5万人次,23万册次,当时是北京市内有一定工作基础,有一定规模的区馆之一。
复苏
1976年以来,图书馆开馆时间不断延长,阅览席位逐渐增多,各项业务指标显著增长。
1996年8月,国际图联第62届会议在北京举行,受此次盛会的影响,区第一图书馆逐步确立了“社会化、开放式”的办馆方针。
1998年,区第一图书馆正式加入国际图联,成为国内首家加入国际图联的区县级图书馆。
转型
1999年12月26日,新馆正式对社会开放。新馆实行开架借阅,全面使用计算机管理,实现了计算机智能查询检索,完成了传统图书馆到现代化智能图书馆的转型。为满足读者个性化的阅读需求,新馆先后成立了不少特色厅室:旅游资料室、音乐资料室、视障人阅览室、德国信息与德语自学中心……
更名
2012年6月18日开始,西城区图书馆进行闭馆升级改造,当年10月8日重新全面向读者开放。新开放的图书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管理,全面使用RFID智能管理系统,在北京市区县图书馆中率先实现了文献的自助借还服务。
2013年6月,因北京市行政区划调整,西城区图书馆正式更名为西城区第一图书馆。年均接待读者80余万人次,坐落于后广平胡同的区第一图书馆面积9106.28平方米,馆内设有自习室、古籍资料室、报刊阅览室、旅游资料室、地方文献室、视障人阅览室等多个特色服务厅室,现藏书80余万册。在区第一图书馆门口,每周都会更新图书馆活动预告海报信息,邀请读者来参加免费活动。
据统计,区第一图书馆年均接待读者80余万人次,年借阅量近50万册次,图书馆每年举办各类活动700余场,总计参与人数达20余万人次。据图书馆馆长樊亚玲介绍,自1999年始,图书馆举办公益讲座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。二十年来,图书馆每年举办公益讲座近90场,形成了几个讲座品牌系列,拥有了一支稳定的读者群体。除此之外,图书馆还创新开展了“阅读体验行”系列活动。该活动从2013年启动,将专题讲座与实地体验结合,带领读者通过参观游览的形式感受西城的历史文化内涵、了解北京的城建历史。内容丰富、形式新颖的阅读推广活动,使区第一图书馆成为全民阅读的文化传播基地。无障碍设计关注视障群体
区第一图书馆视障人阅览室是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示范项目之一,2002年5月18日正式建成并于2013年12月成为中国盲文图书馆分馆。据了解,视障人阅览室有阅览座席12个,拥有盲文图书三百余册,配有2台装有盲文转换软件、专项开发的语音软件和盲文书籍文本文件的电脑。另外,视障室还设有2台收录机用以阅读有声读物和收听广播,并通过录音带复制机可以把需要的有声读物复录下来。值得一提的是,2013年4月起,“心声·音频馆” 系统在区第一图书馆试运行。音频馆收录了5300多小时的音频资源,包含1000余部优秀文学作品、影视原声、名家名曲等大量视障人群喜好的资源。2017年免费为视障读者群体提供智能听书机700台,为使视障读者获取更多的知识。
除此之外,图书馆工作人员还定期为老年人、视障人员上门送书,并定期举办线下活动,组织读者走进同仁堂感受传统文化,无障碍电影“观影”,这些活动每次都吸引不少盲人朋友。
自助服务系统馆内全覆盖
63年的变化,不止有馆舍的变迁,技术的更新。智能化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运用,让图书馆一下子洋气了起来,也因此吸引并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,来这里成长。
2004年,区第一图书馆全面实行读者“一卡通”,一张卡就能实现自助借还,清点和查询。作为全市第一批使用读者“一卡通”的成员馆之一,整个图书馆采取开放式服务,在满足读者多样需求上下足了功夫。
2012年,首个全方位自助服务系统在区第一图书馆启用,可节省读者借书排队的时间。而架位导航系统,能让读者快速找到所需图书。据介绍,区第一图书馆全馆采用数字化智能管理,实现了WIFI信号全覆盖和自助服务系统全覆盖,为读者提供全新的数字化、人性化阅读体验。去图书馆可以看到,在自助借阅设备上,只要把二代身份证放到扫描区,一分钟内就完成了读者卡的办理。在位于一层大厅的自助借还书机,读者扫描读者卡、输入密码、将借阅的图书放在感应区、核对处理结果,简单几下点击,短短几十秒就完成了整个借阅过程,简便快捷。此外,通过图书馆的无线网络连接自助文印机,完成文献的打印,把打印、复印的费用存入读者卡中,无需缴纳现金,免去找零的麻烦。
提升服务满足读者需求
区第一图书馆地处西城区新街口地区,属于北京市核心区域,周边社区、学校比较集中,而附近能够提供免费自习的公共文化场所却很有限,为满足广大读者的学习需求,1999年区第一图书馆新址落成之际,已将平日闭馆时间确定为20:30,且免费开放,这在区县级公共图书馆中,并不多见。随着人们文化需求的日趋增强,区第一图书馆接待的读者也逐年增长。由于馆舍面积有限,区第一图书馆在确保各特色厅室读者服务的前提下,尽可能开放更多的自习区域方便读者使用。目前,馆内可提供读者自习的座位300余个,年均接待自习读者超过50000人次。为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文化服务职能,2017年,区第一图书馆面向自习读者开展需求调研。最终,区第一图书馆将周一至周四延长至晚10点闭馆,是北京市区县级公共图书馆中闭馆时间最晚的图书馆。此外,相应延长数字书刊借阅机、电子读报机等数字资源设备的服务时间。读者们可以通过馆内无线网络免费下载使用各类电子资源,在学习之余放松身心、拓宽视野,丰富晚间文化生活。“读者的需求多种多样,但‘读者第一、服务至上’是区第一图书馆唯一的服务宗旨,也是图书馆服务的最高标准。”
区第一图书馆馆长樊亚玲表示,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来,给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,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区第一图书馆,更要从自身特色出发,承担社会责任,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。在保持公益性的前提下,不断推陈出新,从读者实际需求出发,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,为推进书香西城建设做出努力。
北平图书馆旧址交通 北平图书馆旧址介绍 北平图书馆旧址攻略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旧址交通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旧址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旧址攻略 中国现代文学馆交通 中国现代文学馆介绍
更多63年里,从传统走向现代化,区第一图书馆经历了这些变化相关问题
问题:您好!从北京南站到(北京天安门大栅栏西街店)维斯特酒店要怎么走。
回答:1,八达岭+十三陵,北京旅游集散中心官网报名参团,自己去比较费劲。晚上鸟巢水立方。2,天安门,故宫,景山。看时间和体力选择北海公园、什刹海 或 南锣鼓巷、或王府井(性价比低)。3,颐和园(买联票,租电子导游),圆明园。晚上前门大街。4,... 详情 >
问题:5月底带老人去北京旅游5天咋安排
回答:炎热的夏天,如果无风会很闷热,特别是在阳光下面走路,实在是更难受,不太适合老人出行。树荫和阴凉处还是可以的,晚上会凉快些 详情 >
问题:北京周边有什么地方适合带1岁以内的宝宝玩
回答:北京这些地方面积大,要省力就只能一天去一个地方。海底世界是 富国海底世界?还是太平洋海底世界博览馆?北京动物园的海洋馆?1,看升旗,7月份是5点前后,3/4点钟带身份证去广场排队安检。建议住前门附近,看完回去补觉。天安门、故宫、景山。2,颐和... 详情 >
问题:一个人去北京玩,有什么既省钱又能开心的玩的路线方法呢
回答:前门坐车,方便不用换乘 详情 >
问题:北京除了传统的旅行,还有什么可以玩的好的?古老的名胜古迹什么的。。。
回答:看你怎么玩了,带着4岁半孩子玩了整个下午,不带走的,就在儿童科学乐园,主展厅没去,孩子小,去了不理解,时间也不够 详情 >